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最新发布
新物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2-12-17 20:19:54
新物流的本质在于降本提效,物流科技辅助物流服务实现升级

 

物流的定义,是指物体从供应者流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由一系列经济价值和时间价值组成的创造性活动,并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优化组合的过程。

 

• 自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在国内以电子商务为代表涉及商品流通的行业蔓延开后,物流服务的形式出现了升级,内容发生了改变。

 

尽管本质上还是物品在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通,但其中的核心精简为四个字:降本提效

 

• 而物流科技技术在物流的各要素之间充当着“升级者”的角色,通过包含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硬件设备等在内的新兴技术帮助企业协同资源、优化效率、联通信息,实现物流行业的降本提效。

 

新物流体系下,物流分为快递、零担物流、整车物流,以及落地配四类细分行业。落地配相较于前三类,更专注于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且落地配最开始是基于为电子商务配送代收货款业务发展而来的。

 
最核心的一点,落地配的服务收入相比较于快递的“取件”,是以“送件”服务收取费用的。• 随着电商商业模式的落地场景化以及智慧零售对“人货场”结构的重塑,不论电商型物流还是末端的快递配送,都在向落地配服务以及仓配一体化倾斜。
 
电商自建仓配网络主导行业更迭速度,京东仓库属稀缺资产
 

仓配一体化模式从成本上分析优于“自营仓储+第三方配送”的模式,是未来电商物流的大趋势。电商物流本质也是物流,企业未来竞争力在于运营效率。• 菜鸟和苏宁/京东是仓配一体化的两种不同模式菜鸟通过打散分配体系内物流企业订单降低整体成本,而苏宁/京东属于内部资源协同及流程化。• 目前我国高端仓面积占比不到5%,苏宁、京东的仓库布局均属于稀缺资产。

 

人口红利二次爆发,电商型订单量加速仓储裂变、优化配送效率

 

在经历以天猫、苏宁和京东的“双11”、“818”和“618”等各类购物节后,个性化的消费者经历了裂变后的各类电商形态快速教育,电商在主流城市的竞争红利已经逐渐靠近天花板。

• 尽管电商件订单的数量持续上涨,但彼时仓储与配送的网络已经逐渐在已有的形式上难有上升空间。而拼多多的社交裂变,智慧零售业态下的新物种盒马鲜生、苏宁小店的出现等,使得下沉市场的订单数量直线激增,生鲜果蔬类SKU所满足的用户生活场景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仓储的形态也不再局限于城市周边的传统大型仓库,末端用户对时间、增值服务、取件便利性的配送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 对于电商物流来说,结合自身资源快速进行仓储效率及分拣效率的提升是第二次流量红利下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末端的配送服务则是基于消费场景的变化而衍化的多层次需求。以盒马鲜生为例,线下门店对于食材和产品的时效性需求催生了前置仓和冷链仓库的形式,进而由这样的前置仓A类SKU辐射社区,带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

 

• 电商物流与专业快递的主要交叉客户是有仓配需求的电商卖家。对于快递公司来说,电商件订单的二次爆发正好提升了这部分交叉的客户订单量,这类服务也正是以三通一达、顺丰、百世为代表的快递公司在追求降低单票成本后扩大规模的目标,外加菜鸟网络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的分布式仓配体系,需求也持续激增。

“人货场”的智慧零售开创新需求,货单量提速催生新形态物流
需求与供给,是消费行业的两个本质性原力。电商形态不断裂变后吸引的用户需求和配送类服务供给的高效服务,同时推动着物流服务向更高层次的仓储类型丰富和配送效率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 需求端推动物流业向高效转型的核心点,在于零售要素“人货场”转型后,零售模式的更新和落地场景的丰富化。对消费者来说,随着社交拼团等新型电商模式的出现,价格不再成为电商用户的敏感性消费因素,同一层次的模式如拼团,会有诸如拼多多、苏宁拼购、京东拼购等多类电商参与分割用户流量。用户此时基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会更专注在新场景的投入消费,如盒马鲜生、苏宁小店等新业态、新场景对物流仓配有了新型需求。

供给端货物单量的提高催生出更多元的快递时效服务和末端配送服务。根据申万宏源的预测,2018-2020年快递业务量复合增速达到22.3%,基于2018年507.1亿件的快递行业总体单件量,预计2019年随着21.7%的同比增长将超过610亿件业务量。
 
物流科技成熟度存在差异,部分技术提升效率高,投入周期长
 
物流科技的底层技术应用于仓配一体化企业和其他落地物流场景的代表公司。且不同技术的成熟度影响着各自环节的优化效率。就现有环节看,运输分拣设备和配送端的智能设备已经实现了商业化,机器人仓及自动化已有零售巨头实现了商用投入使用,但依然有包括自动驾驶货运在运输等环节中需要3年~8年的成熟落地时间。
 
• 物流科技的核心底层技术包含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三部分,具体有利用底层技术解决百万SKU调度的智能测算,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图像识别应用于仓内的AGV机器人等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物流科技优化仓运配环节中的繁琐流程和杂乱步骤,系统化调配使货物原子化,完成链条中的快速运行。
 
2018年快递业务单量达507.1亿件,电商件占比提升10个点以上

 

网络购物复合增速在2014-2018年期间高达24.6%,而网购渗透率(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达到24%,同期美国为7%左右。这主要是受到国内供应链复杂的结构以及区域分割的流通体制所影响,新型电商平台的崛起和线下场景的丰富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网购市场的广度,如拼多多有近65%的用户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以2018Q3为节点,前12个月GMV合计为3,448亿元,同比增长386%。

•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邮政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电商件部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92万亿件,同比增长首次小于10%,单量件数接近395亿件,渗透率达17.6%,客单价相比2017年下降4.2元/件;非电商部分单量件数达112.7亿件,远远落后于电商件部分。

• 从行业来看,当前阶段快递行业的需求主要来自电商件、商务件、个人散件,其中2018年电商件占比达78%左右。经济下行预期下,拼多多、淘宝等网购需求的韧性已经得到验证。

• 电商件占比的提升以及收费标准的降低是行业均价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借助申万宏源的研究数据,我们以同城件和异地件来体现行业末端的价格变化情况,2017年同城件和异地件综合均价为8.28元,相比2013年下降25.8%,电商件均价从8.12元下降到6.31元,与此同时,2018年电商件占比提升率达10个点以上。因此,对于仓配服务的完整性和及时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零售巨头、快递公司、互联网企业同时加入仓配一体布局的格局

 

综合上述电商件单量的迅速提升,也对仓储设备的智能化、仓储分拣效率和配送网络的优化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订单单票成本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快递之间的竞争和电商企业的落地布局便成为了行业物流的主要格局。其中,参与者既包括京东、苏宁这样的互联网零售巨头,协同资源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后的优化;也有三通一达、顺丰、百世这样的快递企业在业务量加大后通过优化边际成本加强末端时效;更有基于垂直的生鲜食品业务开展前置仓的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互联网基因企业。

• 零售细分市场中,根据SKU种类的不同,仓配逻辑也各不相同。家电3C行业集中度已经较高,增量市场有限,大快消市场容量大、集中度低。大件物流提升点更多集中在末端配送的增值安装服务。快消生鲜类产品的竞争相对激烈,互联网零售巨头和生鲜电商企业的高程度参与也对仓配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苏宁为例,通过苏宁小店+苏鲜生等线上线下全零售场景综合化作为流量入口,提供3公里内最快半小时送达的末端配送服务。而生鲜电商企业则有像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搭配自提货柜的形式,来加速流量池的积累。

• “规模效应-成本壁垒”是现有电商快递龙头的成长路径。由于业务模式趋于同质化,再加上菜鸟在技术上无差别的帮助扶持,产品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中通在规模和单票成本都是相较于三通一达最接近顺丰的快递公司,但更多的单量还是基于菜鸟网络下的电商件,个人件和商务件的单量份额还是集中在顺丰。

 

重塑需求结构,消费者的需求由单一需求升级为多级需求

 

基于零售行业的物流产业发生改变,最核心的点要追溯到行业结构改变时产生的原因,而基于我们对于行业驱动力以及现有行业格局的产生分析,改变原因离不开用户的多维需求。
•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需求从低到高的5个阶段。尽管马斯洛探讨的是基于人类生活中的需求层次结构,但我们基于此模型同理从消费的本质进行分析。首先,利用金钱换取所需的等价物,最原始满足的需求层次是生理需求,逐渐向个人寻求的安全感以及他人的尊重感等高端需求进化。
•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普及以及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基础的需求得到加速满足的同时,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与消费的形式发生了多重组合,多层级需求的个性满足反作用于消费端,打开了更多形式的消费窗口。基于零售业务的消费需求具体差异分别表现在一二线主流电商消费偏好人群,一二线城市门店消费偏好用户和三四线城市重门店消费偏好用户。

主流城市通过流量入口维稳高频用户,下沉城市收割最后红利

 

通过对消费者的洞察,围绕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诉求,基于用户消费习惯、产品偏好以及对不同服务的诉求,可以得出高频用户与低频长尾用户是在零售行业中主要的物流服务对象。
• 而消费者由于需求的裂变,衍化出对于产品的种类敏感异同、服务敏感异同等变化,随之进一步渗透到不同场景中,基于消费的场景,形成对于不同服务的消费频次差距与依赖感差异。1)主流城市(需求个性化,门店圈层社区用户)
• 主流城市的消费人口尽管相对下沉城市无法在数量上占优,但由于电商网络的普及与消费文化的培养,基于互联网巨头和零售巨头在一二线城市的线下场景布局(大型商超、购物广场如苏宁易购广场、新型零售业态如盒马鲜生/苏宁小店等),主流城市人口的消费密度还是远大于下沉城市。因此,庞大消费网络下的用户需求自然也显得多变和个性化。
• 主流高频用户:偏好平台会员制,钟爱平台自营产品,对时效性要求高,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 高频用户的需求从场景端切入,基于已被满足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向时效性和个性化消费发展,商家围绕用户进行场景体验的丰富以及购物时用户行为和产品购买率的监测,打通线上线下流量通道。
• 物流的核心要素仓储和配送也基于这种变化发生改变,新型仓储如前置仓、前行仓、门店仓的出现,搭配着优化后的末端即时配送,进一步满足了用户的新兴需求。
 
线下新场景辐射低频消费用户,拼团类产品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

 

主流城市中,还存在一部分低频消费人口画像,他们并非是不存在购买力或购买力弱的人群,只是购物习惯偏好实体店且消费相对低频,以习惯了实体店的安全型需求的中年人为主。传统零售卖场也在转型,不再满足单一消费需求,而是结合门店辐射范围对配送时间、后续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痛点搭配售后共同进行服务。

• 以配送时间为例,基于主流城市中的高密度消费人群高频消费,大型电商平台会在固定城市建立一级或二级仓储基地,并在城市周边建立辐射不同区域的配送中心进行二级分拣,满足的高频用户和低频用户的线上消费需求;同时,电商平台也会部署前置仓、前行仓、即时配送服务等满足不同的时效需求。如苏宁小店或阿里的盒马鲜生等门店则对门店消费的人群进行流量收纳,集中对临时的消费需求如就餐或饮品购买进行满足。平台电商苏宁、京东便拥有多类型配送服务。

 

下沉城市(价格敏感型用户收割,多维线下服务出现)•

下沉城市的人口多为网购低频长尾用户,长期依赖于实体店铺满足的信任安全感与人口相传的信任感,在三四线城市中尤为可见。当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团购型电商出现时,价格敏感型的三四线人口获得了价格红利,拼团的形式也满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消费数量获得了激增,密度也得到了质变。基于此的物流网络又发生了扩增与交织。仓储的实质不再是大型的物流地产,配送的意义也不单纯局限于单链条的配送服务。

 

 

 

快递订单分配成体系化,落地配成新形势下的优势服务

以上多层次的需求裂变,导致物流网络的变化也相应进行了升级与分级。从物流最核心的仓配角度出发,分割的仓储与运输服务,集中向仓配一体化的趋势转变。

• 仓配一体化的概念很早前就被提出,主要指订单后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客户享受仓配服务的体验。仓配一体化主要由4类不同的形式组成:平台类开放型云仓,如京东、苏宁和菜鸟网络等;快递公司型云仓,如顺丰、百世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如DHL;生产制造类货主型,通过第三方物流托管或自建物流实现仓配运营转型。

• 现有的仓配一体主要集中在第一类和第二类。第一类平台型电商利用庞大的仓储资源和配送网络对货品进行仓与仓之间的调配,进而利用城市间分拣中心、前置仓和门店加速分销,辐射范围半径更小的用户群,实现落地配服务即时送达。

• 第二类快递公司型云仓的优势集中于快递公司的单票低成本价格上,淘宝、拼多多等网购需求巨大且覆盖一二线主流城市和下沉市场主要网购人群的电商网站,主要的电商件和个人散件配送体量大,多由“三通一达”和顺丰、百世为代表的快递公司进行配送。

• 而回归到降本提效的本质,在于物流效率的提升,上述两类的仓配一体不论是资源整合后的落地配服务,还是优化单票成本提升整体规模都是基于商业模式和物流本质改变后的仓配体系优化。另一方面,则是技术的提升优化智能仓储后带来仓储效率和分拣效率的提升

 

商业模式及场景改变仓储形态,中心仓、前置仓等新业态出现

 
由用户所在家庭为中心,仓储形式逐渐朝“向中心化移动”的方向发展,仓储距离逐渐向中心缩小范围,更多地满足新的多变需求,并基于传统电商商业模式的改变,响应常规类产品、特色产品和个性化需求。• 首先,大型仓库定位核心城市的一级仓储基地,主要满足高频用户线上消费需求和线下门店补货,该业态的进化过程更多的是技术优化所带来的物流效率的提升。
• 其次,前置仓是为了辐射社区范围内的用户即时性需求所产生的新型仓储业态。对于互联网零售巨头来说,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是涉及体量和时间的因素。一旦达到收支平衡,货量稳定意味着城配线路的可控性增强,物流成本下降将带动城配线路的优化。
• 特色仓属于某些特定SKU集中存放的仓库,仓库布局和整体设计都围绕SKU的特性设置,冷链仓库算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类,前置仓的某些功能也属于冷链仓的一环。这类仓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基于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出现后,互联网巨头也逐渐在自家电商平台上优化了此类商品的送达时效,为有此类需求的用户作及时响应。

基于自动设备提升供应链前端效率,带动仓储、分拣和输送效率

 

仓储形态结合物流科技最多的仓类以大型仓储为主。随着线上线下流量边界的模糊,大型仓储作为城市仓储的核心仓,通过自动化立体库、自动分拣系统和自动运输系统,结合更多的物流科技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
•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会有两种情况,自有仓配一体化的供应链和第三方租用的仓配分割环节。而随着零售产品的多样化、冷链物流和餐饮物流等多样性对供应链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大型仓储端的管理控制是决定线上订单短时快速执行的基础。
• 大型仓储效率的提升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依靠的是提升仓储效率的自动化立体库,通过大件SKU货物集中摆放的立体货架、堆垛机、托盘等设备实现高层存储和自动存取。其次是由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及分拣道口组成的自动分拣设备,智能分拣设备的主要特点是能连续、大量的给货物分类,基本实现无人操作排序,错误率极低。在劳动密集型的转运中心,与分拣作业直接相关的人力约为一半,而作业时间约占整个转运中心作业时间的30%~40%,成本占到转运中心总成本的40%。自动输送系统,基于箱式和托盘式输送机,减少拣货员移动和寻找的过程,提升拣货效率与准确率。

前置仓功能多,但不易摊薄物流成本,适宜互联网零售巨头做资源整合

 

前置仓是基于消费者体验和供应链协作下的新业态仓储,每个门店都是一个中小型的仓储配送中心,区域性大仓只需要对门店供货,而门店所处的前置仓便可以对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需求进行配送服务。尽管物流仓储自动化设备提升了分拣效率和仓储效率,但前置仓的补充还是对线下门店的SKU补货和辐射社区的短时配送以及冷链商品进行了满足和快速服务。

 
• 前置仓是否盈利的问题,是需要比对“前置仓+末端配送”、“城市仓发货+快递配送”和“落地配服务”三类形式的单量和物流边际成本进行核算。目前来看,前置仓模式下配送单量的集中才是该模式发展的核心。
 
总的来说,前置仓的盈利极其敏感,投入主要集中在“重资产”和密集型劳动力配送,解决的核心诉求在于高密度的订单问题,尤其前置仓的辐射对象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冷链物流需求度高的高频消费,这也是像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等玩家执着于前置仓的原因。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通过大批量订单摊薄仓储费用和运输费用。当仓内配置趋于合理,再结合末端的高效配送完成率,前置仓才拥有盈利的可行性。

 

 

冷链仓储toB服务门店,toC加速产能,保温设备循环利用成本低
 
特色仓储是基于某些特定产品的高频需求,专门就该类产品所需时效、安全性和产品质量进行仓的搭建和设计。其中,冷链仓(包含产地模式和加工中心两种业态)是特色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前置仓中某些环节也与冷链仓存在相似处。
• 冷链仓储是利用温控设施创造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并对商品实施存储与保管的行为,只有让存储商品处于规定的最佳温湿度环境下,才能保证存储商品的品质和性能,防止变质、减少损耗。
• 冷链仓辐射的对象分为B端线下门店和C端用户,B端门店也起到一定范围内在线上和线下分别辐射C端用户的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门店如盒马鲜生和苏宁小店等。
• 冷链仓储对存储设备和环境的要求都很高,装载单元和集成单元的非标准化、定制化关联到冷链设施的基础技术数据。仓储环境下的控制要素如产品特性、仓储设备等也对管理和作业有直接影响。配送环节中,循环利用的冷链保温箱和针对偏远山区的一次性低成本泡沫箱也是电商巨头针对配送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的策略改变。

 

来源:

温馨提示: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